探索 AI 時代下的人類獨特性

2023 年 10 月 19 日

自 ChatGPT 問世,AI 人工智慧的討論熱度不斷攀升。其實,AI 不是新概念。早在 1865 年的一份英國畫報上,就有人在討論機器能否像人一樣,或人類是否會變得如機器一般。

一張來自英國畫報《Punch, or The London Charivari》的插圖〈Mechanism for the Million〉顯示早在19世紀,人類就在思考人類與機器之間的關係。
這張來自英國畫報《Punch, or The London Charivari》的插圖名為〈Mechanism for the Million〉,顯示早在19世紀,人類就在思考人類與機器之間的關係。
(圖像來源:人文.島嶼平臺)

而 AI (Artificial Intelligence) 一詞則是在 1956 年達特茅斯會議上誕生,不過當時的硬體運算能力 (CPU、GPU等) 還不夠進步,記憶體容量有限,處理速度緩慢,AI 的發展始終難以突破。

一直到 21 世紀,AI 進展到了機器學習 (Machine Learning)、深度學習 (Deep Learning),且運算設備的能力已逐漸提升,AI 才真正普及於我們的生活中。

無論是企業運作、個人工作,還是日常生活,AI 都能幫忙分擔任務、簡化流程、快速分析大量數據,幫助我們節省大量的時間和精力,使我們能更專注於那些「需要運用人類獨有技能」的任務上,例如:溝通、共情、做出全面、嚴謹且明智的決策。

我們擁有在做決策時,考慮各種因素、訊息和觀點的能力。相較之下,依賴有限視角的 AI 在這方面的能力明顯不足。

正如我們在文章〈AI 不會取代人類, 但會用 AI 的人更勝一籌〉中提到的,未來「人類社會與科技」的發展重點,不是 AI 會不會取代人類,而是人類必須學習與 AI 合作。了解我們人類獨有的特質,是至關重要的:

  1. 創造力
  2. 共情
  3. 倫理判斷

創造力

儘管生成式 AI (generative AI) 可藉由收集大量文本、圖像、歌曲,模仿人類生成內容,如:創作插畫、繪畫、詩歌,甚至短篇小說,但它缺乏人類能夠超越既定模式思考的創造力,人類的創造力驅動了創新、藝術表現和解決問題的能力,這些是已經預設算法的 AI 無法匹敵的。AI 目前也無法在沒有人類的指示下,亦無法基於自我意圖,進行創作。

共情

人類另一個特殊能力是共情,這是人類互動和情感連結的基本元素,也是人類獨有的情緒智商。共情使我們能夠深刻理解彼此,並建立信任感。

無論是在醫療保健、客戶服務還是日常關係中,共情是促進信任和理解的橋樑。即便 AI 能夠分析數據,提供建議,但它無法真正共情人類的感受或經歷,無法理解幽微的情緒表達、無法模擬細膩的情緒反應。

延伸閱讀:看日本人氣蛋糕店 Biscuit 如何透過 AI 數位轉型

倫理判斷

倫理判斷在各種決策過程中,扮演著關鍵的角色。許多人強調 AI 可以根據數據,做出決策的建議,但事實上,倫理的考慮通常超越了數據的重要性。

特別是醫療、法律和商業等領域的決策,通常需要對情境、人類價值觀和道德原則有深入的理解,需要綜觀全局,這種思考方式深深扎根於人類的決策模式中。相反的,遵循人類預設算法規則的 AI 較難進行通盤考量並作出全面縝密的決策,對 AI 來說,這是極具挑戰的。人類的大腦能夠以 AI 無法完全理解的方式,應對倫理議題的複雜性。

我們對於未知的事物總是充滿恐懼,但若靜下心往內探求自身的價值,去理解 AI 與人類的差異,去了解 AI 能做到什麼,無法辦到什麼,我們會發現:未來與 AI 的合作、運用 AI 這項工具是勢在必行,但整體的合作模式仍聚焦在人類獨有的能力上。我們現階段應該做的,是強化這些專屬於我們的能力,讓 AI 輔助自己,成為自身競爭優勢的一部分。

創造力、共情和倫理判斷,是人類專屬的能力。
(照片來源:krakenimages on Unsplash)

[參考資料]
Oluwaniyi, Raji. “7 Reasons Why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Can’t Replace Humans at Work.” Make Use Of, 15 March 2023, https://www.makeuseof.com/reasons-artificial-intelligence-cant-replace-humans/.